脉法解
原文¹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²微妙在脉,不可不察。³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⁴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⁵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⁶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⁷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理解
¹六腑指的就是人体内的六个主要消化器官,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都属阳,主要功能是传导和运化水谷,糟粕以及津液。它强调的是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津液主要来源于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它也包括先天遗传的精气。津液在体内被输送到各个部位,以滋养和润滑身体,而这个过程也需要脾,肺,肾等脏器的协调工作。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最终汇于手太阴肺经的气口,然而肺朝百脉(气口通常指的是寸口,位于手腕桡动脉处)。寸口脉被认为是全身气血状况的集中反映点,在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可以分成寸,关,尺三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寸口脉的长度大约为1.9寸,因此称为“气口成寸”。
肺经是连接全身各经脉的通道,气血通过肺经进行循环。因此,气口的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气血状况。所以通过观察寸口脉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患者的生死存亡。²病情的微妙变化都可以在脉象上反映出来,所以不能不诊察脉象。
³如果中医的诊法不传给后人,脉理(即脉象变化的规律和理解)就会逐渐被遗忘,珍贵的医学知识将无法为后来的医者所用,导致诊断水平的下降。在古代,金简和玉字常用于重要的文书和祭祀场合,但最终多被埋葬或遗失,成为无法再被后人阅读的历史记忆。
⁴尽管医学书籍堆积如山,但关于“七诊”的理论和知识却无人问津。七诊指的是望闻问切,脉,舌苔,神色。九候诊法是一种传统的诊脉方法,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细分为天,地,人三候,共计九候。通过浮,中,沉的脉象来感知不同部位和层次的生命信息。
诊法原理
三部:上部(头),中部(手),下部(足)
九候:每部三候,浮(轻按),中(重按),沉(深按)。
⁵所以方法不得要领,在诊断中,对病情的理解和判断模糊不清,这种迷惘可能来源于对医学知识的不足,对患者病情的误判或对复杂症状的困惑。那么即使有了判断,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在脉诊时仍然模糊不清,无法准确感知患者的脉象,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或对脉理理解不够深入。
⁶在诊断过程中,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而导致误诊,进而使患者遭受不良后果。
⁷在对古代医法逐渐失传的惆怅之中,希望通过写作《脉法解》,重新揭示和传播脉理知识,以帮助那些在诊病中感到迷茫的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明证券-168股票配资平台-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