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扬好人家
——家风故事展播
家风是一种沉淀
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
带着历史的芬芳
家风是一种传承
如淡淡春风轻拂过昆仑山脉
好的家风
是沉淀在骨骼里的品格
更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
今天我们向大家展播
邗江维扬经济开发区钱蓓的文章
《外公的“三为”家风》
展开剩余79%时光荏苒,作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之一,在2024年扬州市妇联举办的“好地方 好家风”优秀家风故事征集活动中,我的家风故事作品荣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对外公鄂允文先生教诲的肯定,也是我家优良家风薪火相传的见证。
外公离世已十载,但他生前书桌玻璃台板下压着的“勤为先,俭为要,读为本”九个字,如同家训般镌刻在我们心中。这九个字,源自外公父亲临终前的殷殷嘱托,是全家数十年持家治业的根本准则。
我们家是滿族人,属“八旗”之首正黄旗。听外公讲述,淸朝覆灭的原因很多,而“八旗子弟” 凭借祖宗的福荫,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腐化堕落,这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原因。老舍先生因为是旗人,对“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知之甚多,写过自传体的文章《正红旗下》,对“八旗子弟” 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外公的父亲痛定思痛,留下“三为” 的遗嘱,以告诫子孙,免走败家歧路。外公解释道,勤是勤勉,不偷懒;俭是节约,不浪费粮食;读是读书,读书明理、明事、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注)。
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们,与老舍先生经历相似,生在北京的外公因家道衰颓败落,少年失怙辍学,打工谋生,幸好投奔了解放军,靠自学成长为部队文化干事。上世纪60年代初,外公转业到无锡日报任文艺编辑,因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实在抽不出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刚读小学的妈妈送到外婆的扬州老家寄养。
“文革”期间,外公因为坚持原则,不为保全自己而出卖別人,挨斗受批,被关到机电公司仓库,不分昼夜钉木箱。闻讯后,妈妈去仓库送饭,一见面,妈妈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可是外公的脸上竟看不出一絲委屈、愤懑,外公爱抚地帮妈妈边擦眼泪边说:“孩子,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像墙头上的草,风吹两边倒。”也许是饿狠了,捧起饭碗就大口大口扒饭,碗一丢,忙不迭地催妈妈走:“乖囡,听话,赶紧回扬州,知识总归有用的,学习不能耽误!”
拨乱反正后,外公担任市文化系统领导,仍笔耕不辍,三更灯火五更鸡,先后创作了《蛇侠》《湖水情》《梦回江南》《堂堂男子汉》等17部影视剧,其中电影《二泉映月》(该剧本早在“文革”前写好,“文革”中藏在荣毅仁后人、长春电影厂导演荣磊家,不料荣家遭遇一场大火被烧毁,后来凭记忆重写)参加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并获美国国际电影艺术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无锡探亲,正巧北京记者到外公家采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外公留记者吃饭,就在他给记者夹菜的时候,有一小块鸡蛋掉到桌子上,外公毫不犹豫地从桌上夹起鸡蛋,又自然而然地放进嘴里吃掉。饭后,我和妈妈送记者出门,她深有感慨地对我说:“接触过许多有身份的人,像你外公这样沒有架子,这样朴实而且生活节俭的不多见!”
外公对我很关心,尽管事务繁忙,但常常抽空打电话叮嘱我努力学习,洁身自好。特别是得知我爱人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工作,更是关照要严格要求自己,立警为民,远离不良习俗,不沾不义之财,时刻不忘头上的国徽。在外公的循循教导下,我爱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获扬州市第二届、第三届“最美警察提名奖”,并荣立三等功。
外公离世后,“三为”字幅传至妈妈手中,又由我继续传承。每当看到这幅字,就仿佛外公仍在身旁,慈祥地叮咛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也将“三为”的内涵讲给儿子听,他深受启发,热爱阅读与写作,创作的童谣《我们的宋夹城》还被收入《扬州2500年城庆童谣精品集》。
近年来,“家风”成了热议的公众话题,引发人们的追寻与思考。我深知,沒有好的家训、家教,何谈好的家风?如果说世间有什么不朽,家风应该算上。也许千百个家庭就有千百个家风。但是,优良家风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笔不朽的财富。因此,我和爱人把外公留下的“三为”字幅压在我们的书桌玻璃台板下,时刻提醒自己“勤为先,俭为要,读为本”,更要牢记“八旗子弟”是如何从“官二代”、“富二代”堕落为“垮掉的一代”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身体力行,代代相传。
注: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比喻衣冠禽兽。
发布于:北京市富明证券-168股票配资平台-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