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七一特辑·我是共产党员”系列。
“我所知道的这些事如果不写出来,总感觉对不住和埠岭村和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士。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我有责任有义务,把知道的那些历史事实写出来。”在泰安肥城市,有一位名叫汪心田的百岁老人,为了让后世铭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曾耗时14年为家乡“立传”,写下15本手稿、超45万字。
展开剩余63%1922年,汪心田出生于泰安肥城市安驾庄镇和埠岭村,先后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随军南下。1985年,离休后的他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回到家乡。“全村参加革命工作的有6人,他们都在外地,只有我回家了。如果不把战争时的情况记载下来,今后村里的光荣历史,谁也讲不清楚。”在过往一篇由汪心田执笔的文章中,他曾袒露过为家乡著史的初衷。
1995年,73岁的汪心田开始动笔。为追求史实精准,他翻阅大量史志资料,到百姓家里走访。每写完一本手稿,就拿给村中老干部、老党员,让他们审阅,提出修补意见后,他再修改并重抄一遍。14年里,汪心田写了15本手稿,共计超45万字,用坏了百余支毛笔,为之付出的心血则无从算起。有一次,他已经躺下睡觉,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细节,害怕第二天忘记,他就赶忙从床上爬起来,将脑中的内容记在本子上。
在他孜孜不倦的耕耘下,最终,《和埠岭村史》经专家修订后编印成册。其中,“葛绍元铡劈鬼子兵”“贾永旺骗敌救群众”“村民勇救八路军伤员”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英雄形象,涵盖了和埠岭村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时刻。
这些年,除了编写村史外,汪心田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回乡后,看到田里坟头林立,既不符合国家政策,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他带头捐款数万元,推动村里建成公墓,终结乱葬旧俗。为了帮村里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他再次带头捐款并四处募集资金,成功推动这两座具有深刻意义的建筑建成,也为和埠岭村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汪老的钱全花在了刀刃上!”熟悉汪心田的村民说,生活俭朴的他,在捐款时总是十分大方。无论是抗洪救灾、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汪心田总是第一时间交纳“特殊党费”,近年来累计交纳金额达4.2万元。此外,他还为肥城市教育基金会、敬老院等累计捐款7万余元。在汪心田的家中,至今珍藏着厚厚的一叠捐赠证书,那是他多年来赤诚情怀的重要印证。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编辑 徐晨 设计 魏亦汝 通讯员 纪宗玉 王琛玺)
发布于:北京市富明证券-168股票配资平台-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